出了问题,老板骂质量经理,真的有错吗?
最近网上有很多讨论:一旦公司出现质量问题,老板往往会第一时间训斥质量经理。很多评论者觉得这是“搞错了对象”,替质量经理鸣不平,认为质量问题大多出在设计、生产、供应商等环节,不应由质量部门背锅。
乍一听,这种说法似乎挺有道理,但你认真想过没有:如果真像这些人说的那样——
质量问题都不归质量部门,那质量部门还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照这么说,设计就做设计的事,采购就买好原料,生产就完成工艺流程,根本不需要设立质量岗位。你会发现,这种论调其实是在“捧杀”质量岗位。
为什么老板会“骂”质量经理?
我们先把“骂”这个字当作一种情绪的表达。 老板到底在生气什么?是事情的发生本身,还是——在问题发生之前,没人告诉他风险在哪里?
质量经理的职责,不只是去“检验”产品合不合格,更重要的是:
在风险萌芽阶段就识别出来, 用体系化的方式呈现问题, 及时向管理层汇报重大隐患。
很多时候,质量问题的“直接原因”确实出在别的部门,但质量部门是唯一能从全流程角度把控系统运行的人。作为老板的“眼睛”“耳朵”和“神经末梢”,质量经理的职责是让组织在问题发生前就有准备、有感知。
你如果捂住老板的眼睛,塞住他的耳朵,却指望他能未卜先知?等到雷炸了才反应过来,老板能不发火吗?
真正的质量职能,远不是“甩锅”那么简单
根据ISO 9001质量体系的设计,质量经理不仅仅是执行者,还是整个管理体系的协调人、推动者、汇报者。这就意味着,质量经理在组织中应该具备以下几个重要角色:
运营过程的监督者:不是只看结果,而是监控整个过程是否在控制之中。 问题的发现者与归因者:能理清责任边界,精准定位风险源头。 组织管理者的“感官系统”:向上层汇报实情,提供决策支持。 体系闭环的推动者:确保发现的问题能整改、追踪并形成闭环。
说到底,质量人的核心价值,不在于“谁错谁背锅”,而在于用数据、体系和逻辑,让企业少踩坑、少冒险。
做好质量经理,你需要做到这些:
不为小事扰乱老板视野,也不把大事憋在心里; 不只是汇报问题,还能给出合理可行的解决路径; 不只是提方案,还能确保执行落地、形成闭环; 不等问题变大才反应,而是提前预警、持续监控。
能做到这些,你就是老板信赖的左膀右臂。做不到这些,那老板“骂你”,可能只是结果之一。
最后的话:
很多人以为质量经理是“末端补救”,但其实应该是“全局预警”。 如果一个质量部门连被骂的价值都没有,那它就真的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质量不应该只在事后处理,更要在事前预警,在过程中把控。 质量经理真正的价值,是让老板“不需要骂人”,而不是“每次出事都有背锅侠”。
听懂的点赞,不懂的再读一遍。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