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工具的 “道”,从看懂图表开始!
在今天的分享中,我们不谈复杂的建模,也不堆砌专业名词,而是带大家重新审视一个经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能力:图表认知与表达。
很多人在学习六西格玛时,被各种软件工具(如Minitab)和华丽图表吸引,却往往忽略了这些图表背后真正的逻辑。这次我们就从“图表”切入,重拾六西格玛方法论的核心——CSI结构与思维方式。
很多人只熟悉DMAIC五步法(Define, Measure, Analyze, Improve, Control),却不知道在其上还有一个更宏观的逻辑架构:
CSI方法论:
C:Chart(图表)
S:Statistics(统计)
I:Interpretation(解释)
六西格玛是基于数据的决策体系,CSI方法论正是它的灵魂。
图表(C)是数据的视觉载体,统计(S)提供科学依据,而最终的决策来源于解释(I)——这是管理者真正要关注的。
很多企业日常也使用图表,但为何依然无法支撑决策?本质是图表的逻辑错乱。
在六西格玛中,图表不是点缀,而是呈现问题本质的“语言”。一个好的图表,应该做到以下四点:水平、趋势、对比、整合——这是六西格玛图表分析的“金句”。
举个例子:
水平:当前数据量/绩效处在哪个水准?
趋势:数据是否随着时间推移有规律变化?
对比:是否与过去/标准/他人形成对照?
整合:通过分析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在本次文章中,我们来深入分析QC七大手法(老七大工具),并指出许多常见错误:
QC七大手法分类回顾:
六西格玛偏重计量型数据分析,这些经典工具在Minitab中都可直接实现。但关键是——你是否真的在用对?
接下来,我们结合实际辅导中的案例,把学员或企业在报告中常见的图表错误一一拆解,目的是让大家在未来报告中不再踩坑,也能真正做到“以图传神、用图达意”。
案例分析
案例 1:饼图分层混乱
错误图:
左上角展示了一个“环保不符合”的饼图,把以下维度混在了一起:
材质:橡胶、PVC
不良项目:ROHS、邻苯、重金属
法规属性:违反中国法规 / 欧盟法规
❌错误点分析:
饼图展示的是单一维度下各个类别所占比例,用于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但上图中,“材质” 和 “不良项目” 是不同属性的分类维度,混在一起,就破坏了逻辑分层结构,这是维度混乱型错误。
✅正确做法:
将图表重新整理为两个饼图:
第一张:展示产品类型(如电动工具、玩具、其他)各占比
第二张:按产地分层(中国/其他),展示违规占比
每张图表只表达一个逻辑维度,信息才清晰。
案例 2:帕雷托图折线使用错误
错误图:
很多报告中画出的“帕雷托图”,柱子没错,但折线变成了每项的“单项占比”,甚至是下降的趋势折线。
帕雷托图的核心在于体现“少数问题引发大多数影响”的二八法则:
正确折线应为“累计占比”,并且逐步上升,最终到达 100%。
错误使用折线,就看不到哪个是“少数关键问题”,失去了帕雷托图的价值。
✅正确做法:
柱子:问题项降序排列
折线:累计占比,从左至右逐渐上升至 100%
二八分析:通过折线落点,圈出占比前 80% 的项目(如前3项)
案例 3:推移图 YTD 用法错误
错误图:
某图表横轴是 1~12 月,柱状图显示的是“YTD 累积值”。
结果:前几个月的数据完全看不出差异,后几个月增长迅速,误导了趋势判断。
❌错误点分析:
推移图本质是观察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强调“趋势感”。
YTD 是累加值,适合全年回顾,而非观察月度波动。
✅正确做法:
若想看趋势,使用“每月单项值”
若确需展示全年累计,可另作单独图示,不与月度柱图混用
案例 4:柱状图纵轴设置不当,分辨率低
错误图:
合格率图表的 Y 轴从 0 开始,所有柱子高度都接近 100%,视觉上几乎没有差异。
在高集中区数据展示中,从 0 开始会压缩差异,导致无法直观比较。
✅正确做法:
将 Y 轴起始设置为 85% 或 90%,突出差距,使人一眼看到高低变化。
这就是图表技术中“放大分辨率”的小技巧。
案例 5:折线图误用在“类别型数据”上
错误图:
将“手动工具、链具、冲压类”等品类用柱状图表示不良率,然后用折线把这些类别连起来。
折线图适用于时间序列或连续变量。
“类别型数据”本身是离散、无序的,不能用线连接,容易误导为存在“连续关系”。
✅正确做法:
只使用柱状图展示每类的不良率
不应加折线,保持“分类项的独立性”
案例说明:一个新能源电池案例的展示逻辑
对比两个工艺:“电解电镀”和“化学电镀”
分析电镀厚度数据的平均值与分布差异
✅呈现结构:
第一页:柱状图对比两个工艺的平均电镀厚度
第二页:折线图呈现每个样品编号下的厚度值(个体波动)
每页底部:用两行简洁语言总结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