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质量人离职率那么高?是质量人耐受性差吗?
在制造业混久一点,就能听到这种议论:
“质量部门是离职率最高的部门之一。”不是之一,是之一万。
质量人换得快,走得多,新人刚熟悉流程,老员工就递了辞职信。到底为啥?真的是质量人“耐受性差”?还是这个岗位真的太难干?
1. 职业发展路径模糊
干几年还在原地打转
不少质量人入职时干劲十足,想着靠专业技能打下一片天,结果干了3年还是工程师,干了5年还在写8D。
你升不上去不是因为你不努力,而是:
企业没有为质量岗设清晰的晋升通道; 管理层默认“质量干活,但不进圈子”; 甚至连个像样的“管理培训计划”都没有。
质量人员常常卡在技术岗,往上是管理岗,可没人告诉你怎么升,也没人带。
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是很多质量人离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2. 企业对质量的重视程度
说得多,做得少
一句话概括:
“嘴上说质量第一,实际看产量和成本。”
很多老板表面喊着“客户是上帝”,实际呢?
交期赶不上就先发货; 产品有点问题就“能用就行”; 一有退货就把质量人拉去开检讨会。
质量部门在一些企业眼中就是“出问题来灭火”的,而不是“前端介入、事前预防”的战略角色。
得不到资源支持、得不到战略地位,干得再久也是个背锅的。
3. 压力山大,还要被反复“背锅”
质量岗位是典型的“高责任、低权力”组合。
产品出问题,客户投诉,第一时间找到CQE; 来料不良,生产受影响,SQE被叫去处理; 制程异常、生产停线,PQE被拉着连夜分析。
但你想推动改善?对不起,没预算、没人配合、你管不到人。
出问题你扛,想改进你推不动,干着干着就心灰意冷了。
4. 跨部门合作难,没人听啊
质量要做好,离不开各部门合作。但现实呢?
你找研发要设计更改,他们嫌你多事; 你要求生产配合整改流程,他们说你耽误产线; 你指出采购选的供应商不过关,人家说“那是老板拍板定的”。
一边要做“合规警察”,一边还要维系关系、安抚情绪、左右逢源。
说白了,质量人天天干的是协调人的活,扛的是别人的雷。
5. 工作重复性高,挑战感不足
你以为质量岗位有技术含量,能动脑子,能搞改进?但是市面上大部分岗位可能都是:
日复一日写报告 月复一月改检验表 客诉处理模板换个名字就发
做得久了,流程背得滚瓜烂熟,却感觉自己的成长几乎为零。
长期的低挑战+高重复,消磨的不只是工作热情,还有职业自信。
6. 薪资待遇难匹配责任
再说句现实点的:
干活多、背锅多、干得晚,但工资还不如工艺和设备。
特别是在中小企业里,质量岗常常是“性价比最低”的岗位:
没绩效加成 没补贴 项目奖金几乎没份 每次涨薪也轮不到你
你说留人靠什么?靠理想?不如靠生活。
7. 管理层频繁更换,方向混乱
有些公司两年换仨质量经理,每个上来一套玩法:
这个要求全面推8D 下一个换成PDCA 再下一个搞什么OKR质量指标打分
下面的质量人员每天改模板、改流程,团队没有稳定期,更别说专业成长和文化沉淀了。
上头换人频繁,底层只能不断清零自己,干着干着人就跑了。
那怎么办?
企业和质量人各自该做点啥?
对企业来说:
给质量岗位合理的定位和话语权,别只在出问题时想起他们; 建立质量人才的晋升通道,让优秀的人有奔头; 加大跨部门协作机制建设,别让质量人成为孤岛; 提升质量薪资与绩效权重,拿责任匹配回报。
对质量人来说:
别只盯着技术工具,要学会系统思考,看懂上下游; 提升表达与协作能力,会沟通才能推动事情; 了解供应链、计划、流程优化等知识,为转型做准备; 有条件就跳出舒适区,别在烂泥地里种花。
其实大家心里也清楚
质量人离职高,不是因为人“扛不住”,而是系统不支持、人心没热、价值感低。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但要让它活下去、跑起来,就不能只靠一群背锅的人在苦撑。
企业要转变观念,质量人也要自我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