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QE的定义和职责:你可能一直都干着,但没完全搞清楚
质量工程师种类还挺多的,但真正扎在生产线、天天跟工艺和制程死磕的,还得是PQE(Process Quality Engineer,过程质量工程师)。
很多人一开始对PQE的理解是“盯产线、改流程、抓不良”,其实这只是冰山一角。
PQE不只是发现问题的,更是推动改善的;不是管控的“救火员”,而是贯穿整个制程质量体系的策划者和执行者。
一、PQE到底是什么?
PQE,全称Process Quality Engineer,中文叫“过程质量工程师”,顾名思义——负责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保障和改进。不是终检那种兜底性质的检查员,而是嵌在流程中
的“质量哨兵”。
简单来说,PQE的主要目标就是:
提升一次合格率; 降低不良率; 控制过程波动; 推动质量改善措施落地。
别小看这些目标,真正干过生产质量的都知道,这活绝对是技术+协调+抗压的综合体。
二、PQE具体做哪些事?
职责拆解如下
1. 过程监控与控制
这是PQE的主战场——每天盯线、分析数据、发现异常、解决异常。
PQE要掌握整个制程的工艺参数、工序节拍、关键控制点,确保每一步都在“质量轨道”上运行。
如果发现偏差,就要立刻介入:分析原因、组织现场确认、推动对策落地,必要时启动制程审核。
2. 质量数据分析
PQE不是只看现象,更要通过数据识别趋势、挖出本质问题。
常用的工具包括:
SPC(统计过程控制):看过程是否稳定、有无异常波动; MSA(测量系统分析):确认检验数据是否可靠; 趋势图、柏拉图、控制图:做不良分析、趋势识别; 报表分析:不良率、返工率、停线记录,一样不能少。
3. 制定和优化检验标准
检验标准不明确,产线就容易“自创逻辑”。PQE要根据图纸、客户标准、产品特性,制定出符合现场的SIP(Standard Inspection Procedure)。
标准不光写在纸上,更要对检验员进行培训,确保每个人都按统一标准执行,防止“人治”变成“质量波动源”。
4. 推动质量改进活动
这才是PQE的“含金量”体现——发现问题还不够,要推动彻底解决问题。
常用方法:
FMEA:提前识别制程中的潜在风险; 8D报告:解决客户投诉或重大不良时的根本原因分析与闭环追踪; 5Why分析:刨根问底,层层剥离真因; DOE(实验设计):对复杂制程做优化实验; 防错(Poka-Yoke)措施:让错误“做不了”。
改进不是光写措施,还要追踪效果,验证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
5. 跨部门协作
PQE不是单打独斗的角色,必须跨部门“打通任督二脉”。
和生产部配合解决制程异常; 和工程/工艺确认工装设计是否合理; 和研发沟通变更可行性; 和采购/SQE对接物料不良; 和品质部/OQC对接终检标准和客户反馈。
这就要求PQE不仅要懂技术,更要会“说人话”,能协调、能推动、能落地。
三、PQE要具备哪些能力?
1. 质量管理知识
这个是基础门槛。
熟悉ISO 9001 / IATF 16949体系; 熟练使用FMEA、SPC、MSA等工具; 能读懂控制图、流程图、PFMEA、Control Plan。
2. 数据分析能力
不懂数据的PQE,只能靠感觉做判断,那就不叫工程师了。
掌握Excel高阶函数、透视表; 熟悉Minitab、JMP等专业统计软件; 能用数据讲道理,而不是靠拍脑袋猜结论。
3. 沟通与协调能力
一个合格的PQE,要能讲技术也能“搞关系”。因为很多改善必须依靠他人配合。
比如:
工艺调整要找PE; 模具问题要协调模修组; 物料问题要追溯供应链。
这时候不但要说服别人配合,还要确保结果有效。
4. 问题解决能力
这个岗位不怕问题多,就怕你不会解决。
掌握8D流程; 习惯用5Why刨根问底; 遇到问题能提出方案,而不是“等领导指示”。
5. 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
质量不是纸上谈兵,要懂产品、懂工艺、懂行业。
做线束的,要懂UL认证和线径配比; 做注塑的,要熟悉模具结构和参数调整; 做汽车的,要会IATF五大工具和APQP流程。
总的来说呢,PQE这个岗位,看起来很“中间层”,但实际上在生产现场中地位很关键。
它既是过程的“医生”,也是工艺的“守门员”,更是产品一致性和客户满意度的保障人。
一个好的PQE,不光靠“经验”,更靠系统思维、数据能力、协调能力,以及持之以恒的改进意识。
所以别再把PQE当做“现场救火队长”,真正的PQE,是把过程管理做成体系,把改善做成文化的推动者。
想干好PQE?别怕现场苦、多看数据图、敢问为什么、能说出方案。走在制程一线的人,最懂产品背后的质量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