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出现问题如何追责?这篇文章说清楚了!
作者:讨教咨询
更新时间:2025-07-16
点击数:
在制造企业,出问题,总是先找质量部门。
可是到底谁该为质量问题负责?怎么查?怎么判?怎么罚?又怎么避免同样的坑反复踩?
今天咱们就来聊清楚:质量问题发生以后,追责该怎么追,才算合理、有效、专业?
一、先搞清楚:谁该负责?
质量问题一旦发生,不能一上来就追着人开会,得有系统、有依据地划清责任边界。
1. 直接责任人
这类人通常是“把错误直接做出来”的人,比如:
上错料的操作工; 忘检验就放行的检验员; 没按作业指导书操作的班组长。
他们的失误是问题的直接起点,但责任不等于全责,得结合流程来看。
2. 主要责任人
这种责任人不是“动手”的人,但常是“主因”的人:
工艺文件设计不合理,操作员照着做也出错; 检验标准模糊,导致QC也搞不清到底合不合格; 工序安排混乱,产品压得检验时间不够用。
这些属于系统性缺陷下的“根因责任”,责任比操作员更大。
3. 管理责任人
比如:
培训不到位; 监督缺失; 质量问题频发但从不整改; 明知标准模糊但长期放任。
这些管理漏洞,本质是“管理失职”,不能轻轻放过。
一个质量事故,不是“一个人失误”,而往往是“一个系统里有问题” 所以责任划分不是简单抓替罪羊,而是从流程、制度、文化里挖根源。
二、调查怎么做?
不是领导定性,而是流程认定
1. 成立调查组
一般由质量部牵头,涉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或第三方支援。 职责是:搜集证据、分析因果、梳理流程、明确责任链条。
2. 调查期限
通常应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 特殊情况需延长,必须走报批流程; 期间涉事人员不得调岗、调离,确保调查客观完整。
3. 提交正式报告
一份合格的质量调查报告至少应包括:
问题描述(What) 发现时间(When) 涉及产品/客户(Who/Where) 原因分析(Why) 责任人及责任类型(Who) 已采取的临时措施与影响评估 后续纠正预防建议
没有数据、流程图、记录分析的调查报告,只能算吐槽总结。
三、责任划分和后果处理怎么做?
说白了就是——谁错了,错多少,怎么处理?
1. 区分责任类型
主责:关键失误,直接导致问题发生 次责:辅助失误,加剧了问题影响 联责:虽非直接参与,但监管、流程失控属间接责任
2. 常见追责方式
口头警示或书面警告(轻微违规) 绩效扣分或罚款(中等问题) 降职、调岗、记过(重复失误/管理缺陷) 解聘(重大质量事故/蓄意违规)
要特别注意:追责不能搞平衡,不能只追底层操作员。问题根源在哪儿,责任就定在哪儿。
四、解决问题才是目的
1. 同步推进纠正与预防
每次追责后都应:
更新相关作业指导书; 修订管控流程或标准; 开展针对性的再培训; 或者增加过程监控点、更新检验方法。
2. 建立问题闭环机制
问题登记 → 原因分析 → 责任认定 → 纠正措施 → 效果验证 → 体系更新; 建议所有质量问题必须在30天内闭环,超期需专项复盘。
五、打造不甩锅的文化环境
很多企业出了问题,第一反应是“先找谁背锅”,这就导致:
操作员怕干活; 主管怕担责; 质量人怕签字; 没人敢对流程优化提意见,能躲则躲。
那怎么改变?
培养“各自负责、全员参与”的质量文化
质量问题不是某个人的问题,是流程、系统、机制共同的产物; 把追责透明化、数据化,让员工知道:合理追责,不等于打击积极性,而是推动流程优化的手段。
日常宣传 + 培训强化
班前会、部门周会、专题分享会,把典型案例讲明白; 每季度梳理一次“质量责任归属表”,让各岗位清楚红线在哪里。
持续改进才是根本
一个成熟的质量体系,追责是常态,但绝不能走向“谁倒霉谁挨罚”的路子。
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应该:
错在哪里就改哪里; 谁该负责谁就承担; 责任划清,问题讲透,系统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