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项目工程安全质量管理工作?
我国项目工程安全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
安全生产是建筑工程施工生产的根本准则,是保证作业及管理人员生命安全、家庭幸福、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历来都高度重视建筑施工生产的安全质量管理工作,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确定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构建了以“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格局。
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对建筑施工企业依法进行安全生产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对于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保障从业人员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促进建筑业的健康、持续、稳定、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虽然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状况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我国建筑工程建设的巨大投入情况和从业人员的庞大规模及安全生产事故频繁的现状中不难看出,我国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状况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
从建筑业所有制结构来看,现有国有建筑企业9458家,占整个建筑企业5%,从业人数765万人,占建筑业人数的25%;城镇集体企业26.818家,占整个建筑企业的60%,从业人数1003万人,占建筑业从业人数的33%;乡镇建筑企业和个体建设者的从业人数占整个建筑业人数的42%.如此的产业规模、发展速度、结构布局和施工层次以及庞大的施工现场和施工队伍,给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近几年来,建筑业因工伤亡事故仍占有相当的数量,职工伤亡人数居全国生产性行业的第二位,约占全国非矿山企业伤亡总数的三成多。从1994年到2004年间,我国每年平均发生建筑施工伤亡事故1530件,死亡1560人,重伤718人。从1995年开始,全国建筑施工伤亡事故连续五年出现下降的好势头,但是三级以上重大事故有上升的趋势。到2004年,全国共发生建筑施工伤亡事故932件,死亡1.097人,比前一年下降7.58%,但其中三级事故共40件,死亡160人,上升15%。
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是偶然的,造成安全事故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行业相关部门安全监管不严。
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建设主管部门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但相关部门专职监管人员少、监督覆盖面小、监管力度不够。
● 工程个工程各方责任落实不到位。
部分建设单位未能真正重视和履行安全责任,任意压缩合理工期,忽视安全生产管理;部分监理单位对安全责任认识不清,对安全生产隐患不能及时做出应有处理;部分施工企业主体责任意识不强,重效益、轻安全,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安全培训教育流于形式,安全防护不符合标准要求,未能建立起真正有效运转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缺乏完备的建筑安全业绩评估指标。
我国对建筑企业施工安全评估主要由政府安全检查执法部门采用“安全检查评分表”进行评分。这种安全检查的方式具有被动性和一定的偶然性,只能静态地反映某一特定时刻的安全施工状况,而且“安全检查评分表”的得分,不能充分反映出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安全业绩,企业间的安全状况也缺乏横向可比性。
●缺乏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
实践证明,安全状况仅仅依靠外部法律制度强压的被动做法,其效果有限,要彻底扭转被动局面,必须借助市场经济杠杆的巨大调节作用,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建筑业主体,自发追求良好安全业绩的动力。
●工程项目安全投入不足。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筑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在压缩各项费用支出时首先压缩安全支出,致使施工现场安全设施标准偏低,安全设备陈旧、老化,操作人员的自身防护用品缺乏,职工处在一个充满事故隐患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
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应从哪几个方面发力?
● 把好责任关,坚决扛起政治责任。
严格落实各方的安全生产责任,履行职责,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做好疫情防控、质量安全和项目建设的各项工作,科学合理协调资源配置,全面、系统、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 把好能力关。
质量管理工作主要应立足于质量管理内在动力、各方履职尽责的管理能力、履约考核的引领力和约束力、党建引领质量管理凝聚力的“四个能力”提升,以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效能。
● 把好管理关。
着力在统筹法管理、6S管理、质量安全专项管理(6σ和精益管理)、企业内部管理、培训训练管理、建造技术创新管理六个方面下功夫,加强学习,提升管理水平,坚持特色示范引领,夯实安全工作基础。
● 把好整治关。
坚持“0伤害、0死亡”的安全愿景与目标,全面谋划、开展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加强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强化风险防控,消除质量通病,通过采取隐患治理“三个一批”机制,重点解决风险隐患累整累犯的问题,杜绝结构隐患、结构和功能缺陷,尽最大努力降低风险。
● 把好制度关。
加大履职分类评价考核、施工企业安全评价考核标准、工程管理奖惩办法、企业自主管理、应急预案等制度建设,完善监督体系,提高监管效能,以数字化智慧化推动建设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助力政府工程高质量发展。
● 把好党建关。
广泛开展党建活动,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打造“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飘在工地上”特色党建品牌,为保障政府工程安全质量注入“红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