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老鸟吕大娘复出记(第4章):改变世界的机器
推荐阅读:
打开这本书的那一刹那,内心是那样的感慨万分,讲了那么多年的精益,标榜了那么久的热爱,可是却从来没有读过这本经典,这就如学历史的没读过史记一样可笑一样奇葩一样矫情。这足以说明,当时未必是真正的热爱。 而现在不同了,在经历磨难的过程中,那些已经固化在头脑里的精益思维,帮助我支持我面对困境,寻找出路,它就像江边的海棠一样,与我风雨同舟,陪伴我共同渡过。 由此,我便真心地爱上了它。我从序开始读起,每读几行字都会一停顿,将书捂在心口感叹不已,叨叨念念不已。 恕我直言,《改变世界的机器》《精益思想》这两本书,依我的主观意志,它是不能当作一本教材来看的,若将其看成是调研报告吧,结构和结论又写得稍嫌稀碎,尽管如此,却不乏亮眼之处,尤其书中散发的那种东西方文化意识的碰撞,不时出现的构思奇想,甚至一些争论都是相当有趣相当引人深思的。 《改变世界的机器》这本书,它里边的有些提法,有些观点,你似乎未必赞同,不赞同那也没关系,这并不影响此书的意义与它对世界的贡献。因为毕竟它是最开始将专家们调研得到的情况介绍给全世界的,那是当时汽车业的状况,距现在已经是40多年了。 40多年以后,有些观点,尤其是精益思维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演进,不断地在升级,所以说,并不妨碍它有很多观念确实是非常经典的,这是我读这本书时获得的感受。 你比方说《改变世界的机器》强调:精益改变了职业生涯的意义,它比较了西方职业生涯与精益职业生涯的不同:西方是个人向的技术不断进步。在西方普遍的认为,通过职业生涯的这种过程培养,应该逐渐向更高的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他们的责任在比较狭小的领域内,等级制很严格。 精益与此恰恰相反,精益是团队的协作,他要求工人掌握更多的技术,且不是掌握专一的技术,更多的是跨界,边界地带的融合,因此在要求模糊等级。所以,个人掌握的专业技术能够带走或者自己创业的专业知识很少。 精益的团队协作他是横向延伸的,像一个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而在西方,强调个人技术的提高,它是一个垂直垂直往下延伸的,这样就可能形成一个孤岛,存在一种孤岛式的空白地段,这个空白地带就是事故发生的聚集地。 我个人认为这只是个文化差异,并不是本质上的改变。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西方讲注重隐私,各扫门前雪;我们喜欢围观,喜欢八卦喜欢吃瓜;西方孩子18岁就要离开父母自力更生,自己贷款买房穿着洗得干干净净的露胳臂肘子的衣服和露脚趾头的鞋父母都不赞助;而我们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爹妈得攒钱给儿子买房娶媳妇。 记得前几年有一档子综艺节目,说的是有个青年人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离家北漂,三年没回家,也没和妈妈联系过,但给妈妈寄过钱让妈妈治病。在节目上,让专家们这顿批呀,说你就应该陪在妈妈身边,哪怕是捡垃圾。你看,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你改变不了。 那么,是不是只要牵涉到“文化”我们就无法学习了呢?并不是这样,学习是一种融合。GE在推进六西格玛时,杰克.韦尔奇就融入了团队这种东方文化。 为什么是融入而不是移植?你看啊,我们讲的是什么,我们讲的是以厂为家,你是工厂的主人,我们是从这个线进行的; 日本是终身利益,你在工厂里,你干的时间越长,你的工资和你今后的退休这样的待遇就越好,他就是支持你在这一个厂里奋斗奉献到底; 他西方做不到这点。杰克.韦尔奇是怎么样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呢?他把员工不再作为成本,而当成资本啊,对其进行投资培养,使其在职业上在他的岗位上进行创造,发挥他的最大能动性。 你看,他是通过不同的角度,最后达到了一个共同目的,这个就是兼顾了自己的文化。所以,你说谁改变谁的职业生涯? 现在的德国,人家的职业生涯和日本职业生涯的意义也不同啊,德国是德国的文化,日本是日本的文化,你日本是拥有世界上最顶尖技术的国家,德国也是拥有世界上最顶尖技术的国家之一啊?所以,你说精益它改变了职业生涯的意义,这个我还是保留意见的,因为职业生涯意义这个东西,我认为他跟传统文化也就是民族文化有关。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你在思考,你在学习,你在使用精益思维,精益方法论时,你就真的要考虑将有些东西和自己的文化背景相融合,一定要将其扎根于自己的土壤,让它有一种土壤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你不能生搬硬套,文化不同啊,不服水土,最终导致失败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向别人学习,不是改变你的文化,而是与你的文化背景相融和。 所以说,就这点上,《改变世界的机器》这本书你怎么去看它,怎么去理解它?这是我在备课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几乎每一段话都会引发我的思考,甚至吐槽,当然,最后还是与这本巨著和解。 感谢这本书的作者和专家们,让我能够穿越到四十年多年前,与丰田生产方式的创建者们相遇。与你相遇,好幸运。
敬请期待“风韵犹存”吕大娘的下一章节!
你期待吕大娘接下来的分享么?如果你有想对吕大娘说的话,可以放在评论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