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生产现场,检什么?查什么?(6大项、26小项)
现场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方法)就是善于监督检查,那么,检查生产现场,检什么?查什么?只有精准了解清楚这些,才能实现检查的目的,有效督促现场的管理效益持续提升。
人员
人员检查现场首先就要检查现场的作业人员,因为作业人员的表现是决定现场效率、安全性和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对作业人员的监督检查不仅是确保合规性的基础,也是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评估现场作业人员的工作情况,确保他们能够完成生产任务。
检查现场的作业人员主要检查内容:
1.查人员的技能条件
检查作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是否满足所在岗位的上岗技能要求,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到关键工序或高风险操作的岗位,技能要求尤为严格。对于能力还没达到的通过培训和小组学习来弥补技能差距。
2.查人员的操作规范性
在现场监督过程中,观察作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行为至关重要。将他们的实际操作与既定的操作规程(如作业基准书、作业规范)进行对比,确保每一步骤都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3.查人员的操作状态
操作人员是否存在疲劳作业的状态
操作人员是否存在情绪不稳的状态
操作人员是否存在烦躁急躁的状态
操作人员是否存在表情异常的状态
4.查人员的操作防护
严禁不穿戴劳动防护用品上岗作业
严禁穿戴劳动防护用品不规范上岗作业
严禁穿戴不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上岗作业
严禁穿戴非指定的劳动防护用品
5.查人员的工作位置是否合理
作业人员的工作位置也会影响操作的效率和安全性。合理的站位可以帮助员工更方便地获取所需材料和工具,同时也能避免因不当姿势造成的身体损伤。根据具体工作任务的特点,灵活调整站位,确保每位员工都能在一个最适宜的位置上开展工作。
设备
1. 查设备外观状况
设备的外观不仅反映了其维护水平,也是发现潜在问题的第一道防线。在检查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防止因设备外观不清洁影响操作或运行 设备外观的警示标识的清晰易辨认性 设备外观的完整状况,是否存在破损 设备外观线路管道的完整性 设备外观链接处或螺丝的紧固性 设备防护措施的完整性
2. 查设备运行状态
设备的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其能否持续稳定地工作。通过感官检查(听、闻、摸)和仪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及时捕捉到早期故障信号,从而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事态恶化。
声音:倾听设备运转时的声音是否平稳均匀,有无异常噪音。
气味:嗅探周围空气中是否存在焦糊味、刺鼻气体等异味。这类气味往往提示电气元件过载发热、绝缘材料老化分解等情况,需立即停机检查。
温度:用手背轻触外壳或利用红外测温仪测量关键部位的温度,判断是否超出正常范围。
3.查设备的技术参数
技术参数是衡量设备性能的重要指标,它们不仅决定了设备能否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还与安全生产密切相关。
精度:检查加工尺寸、位置偏差等几何参数是否符合图纸规定,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互换性。
速度:验证主轴转速、进给量等运动参数是否稳定可控,避免因忽快忽慢而影响加工质量或造成刀具断裂。
压力:监控液压、气压系统的压力值,保证其在额定范围内波动。
电流/电压:记录电机输入电流、供电电压等电气参数,评估设备的负载情况和电源质量。
4. 查设备的点检记录
点检记录是对设备健康状况的历史记载,它为后续的维护保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设备每一次开机都要做好“设备开机前的状态点检确认”,按照要求填写“设备开机前的状态点检确认记录”,所以,去现场检查同样要查看设备的开机点检确认记录,目的:
确认设备开机前的点检项目是否符合要求 确认设备开机前是否按照要求实施了点检 确认点检发现的异常情况是否得到了及时处理
物料
现场作业过程中所用的各种物料的状态及其使用情况,直接关系到生产过程的质量和安全性。因此,在进行现场检查时,物料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查物料的存放状态
物料的正确存放对于保证其物理、化学性质稳定至关重要。在检查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物料的存放位置是否符合MSDS的要求 物料的密封情况是否符合MSDS的要求 相邻存放的两种物料的间隔距离是否符合规定 盛放物料的容器是否完整
2. 查物料的防护状态
每种物料都有特定的安全防护需求,这些要求通常可以在MSDS或SDS中找到。
环境条件:根据物料的特性,确认其是否存放在适宜的环境中,如避光保存、防止倒立、阴凉干燥处存放等。温度和湿度控制对于维持物料的稳定性尤为关键。
特殊要求:对于有特殊储存要求的物料,如需在低温下保存的试剂或需要防潮包装的材料,要确保这些条件得到满足。此外,还应注意物料的堆码方式,避免因不当堆放导致容器倾倒或破裂。
3. 查物料的警示标识
清晰且准确的警示标识可以帮助员工识别潜在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因此,在检查时,一定要查看物料的警示标识:
是否有警示标识 警示标识是否正确 警示标识是否清晰 警示标识是否易辨认 警示标识是否醒目
4. 查物料的应急措施
尽管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但在物料存放和使用过程中仍可能发生意外情况,如泄漏、溢出等。为此,现场必须配备有效的应急响应设施和程序:
种类齐全:根据MSDS或SDS的要求,检查现场是否配备了足够的应急设备,如吸收垫、洗眼器、急救箱等。这些设备应当易于获取,并定期维护保养。
培训到位:确保所有相关人员都接受了必要的应急处理培训,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应急设备,以及在事故发生时应采取哪些步骤。通过模拟演练等方式,增强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预案明确: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涵盖从初期响应到后期清理的全过程。预案中应包括责任分工、联系方式、疏散路线等内容,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能够快速有序地展开救援行动。
5. 查物料的使用状况
物料的使用合规性不仅影响到操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还会对产品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检查时,一定要认真查看物料的使用过程!!!
物料的使用用量 物料的使用方法 使用物料时的安全防护 物料的使用顺序 物料的使用环境 物料的使用工具
6. 查物料的保质期限
物料的保质期是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参数。过期的物料可能会失去原有的效力,甚至变得有害。因此,在检查时,应注意:
日期标记:确认每批物料都有明确的生产日期和有效期标识,便于追踪和管理。
库存周转:鼓励采用“先进先出”的原则管理库存,优先使用即将到期的物料,减少浪费。
定期盘点:定期对库存物料进行清点,及时清理过期或接近失效期的物品,防止其混入正常使用流程中。
7. 查物料的搬运状况
物料搬运所用的工具 物料搬运的移动路线 物料搬运的移动速度 物料搬运时的防护措施 物料搬运时的堆放状况 是否将能发生反应的物料混运
方法
在现场检查中,“方法”的核查是确保作业过程安全、高效且符合规定要求的关键步骤之一。这里的“方法”涵盖了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工艺技术标准、安全操作规程以及操作警示标识等文件,它们共同构成了指导员工正确执行任务的基础。
1. 查作业方法的名称
确认所使用的作业方法是否具有明确且唯一的名称。避免因名称模糊或重复而导致的混淆,确保每个作业方法都能被准确识别和引用。
2. 查作业方法的版本状态
在检查时,应当核实当前使用的方法是否为最新版本,并且所有相关的修订历史记录是否完整保存。
3. 查作业方法的审批
在现场检查时,应查看每份作业方法上是否有清晰的审批签字或印章,以及审批日期是否准确无误。
4. 查作业方法的有效期
一些作业方法可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特别是在涉及到新技术、新材料或新工艺的应用时。
环境
一个合理规划和规范管理的现场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损耗、成本和浪费。因此,在进行现场检查时,必须仔细评估以下几个方面的环境要求:
1. 查现场的规划布局合理性
查看现场的整体规划布局是否与现场的作业流程相一致 查看现场各区域的规划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交叉冲突 查看现场人流、物流的通道是否合理,标识是否醒目 查看现场的通道走向标识、出口标识是否清晰醒目易辨认
2. 查现场的环境条件实况
温度和湿度控制:根据不同季节和作业需求,维持适宜的室内温湿度水平。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员工疲劳,而湿度过大则可能影响某些材料的性能。
照明度:检查时应注意光源的选择、布置方式以及亮度是否满足国家标准。对于存在阴影或光照不均的地方,应及时调整灯具的位置或增加辅助照明设备。
通风换气状况:良好的通风可以有效排除有害气体,降低空气中尘埃和其他污染物的浓度,从而改善工作环境。
粉尘浓度:对于容易产生粉尘的作业场所,如建筑工地、矿山开采等,要特别关注粉尘浓度的变化。
气味管理:某些化学物质散发出的刺鼻气味可能会对员工造成不适甚至健康损害。因此,应尽量选择低挥发性的原料,并加强密闭操作,减少气味泄漏。如果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异味,可通过安装空气净化器等方式来减轻影响。
通道坡度:对于设有斜坡的区域,如仓库入口、装卸平台等,需确保坡度适中,不会给搬运车辆或行人带来安全隐患。同时,地面应平整坚固,防止因路面不平导致车辆颠簸或人员滑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