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教大学|如何高质量地完成老板布置的任务
我尝试着在百度搜索“老板交代的”几个字,想看看大家对老板交代的任务/需求/作业等面临主要问题是什么,得出的结果竟如此整齐,80%都是任务未完成如何回复。其实无论是道歉/掩饰/找借口推脱还是寻找其他补救措施,这个影响已经造成。我们在寻求把影响降到最低的方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反思如何下次不再发生类似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及时有效的完成老板布置的任务。请回忆一个老板过去布置给你的印象比较深的任务,无论最后完成与否,咱一起来捋一捋。
通常,我们拿到老板的布置的任务,会做哪几件事,此处自行脑补1分钟。
分隔线------------------------------------------------------------------------
此处,我简单总结为五个步骤,大伙儿可以对照刚才回忆的任务来看看是否能匹配上,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
1. 确认需求
2. 做出计划
3. 执行
4. 不定期/定期检查结果并更新进展
5. 归纳总结\复盘
是不是很熟悉,就是确认完需求后,一个简单的PDCA环。
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和第二步,也是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的核心话题。至于第三步执行,其实就是按照第二部的计划去操作,如果没能做好,多半要么是懒,要么是拖延症患者,要么就是计划根本就没做好,无法执行。第四步,检查结果并更新进展,这些百度搜索怎么回复老板的人,其中应该最少90%的人根本就没有做到这一步,因为但凡你真的有在提前更新进展给到老板,完不成老板早就有预期了,或者在你进展不顺利的情况下老板也已经出手指点过,你也就顺利把老板拉进你的任务中。第五步,归纳总结,今天我们在读这篇文章,跟着小编的文字在思考和回忆,其实就是一种总结和复盘。
接下来我们重点聊聊“确认需求”和“做出计划”。这里通常碰到的问题是,
一. 老板交代完任务,我们就简单回复一句“好的”,然后就一通干,最后发现根本就不是老板要的。
二. 老板交代完任务,我们当场就觉得好难,但是又捋不清到底哪里存在无法跨越的鸿沟,更别提清楚的指出哪里需要支持。
三. 在做计划的时候不完善,存在较大的缺失。做着做着发现做不下去了或者按照计划做完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问题一
该问题小编曾经自己也经历过,惨痛的教训历历在目。无论你是完全不会从而不知道咋提问,还是只会一点点,亦或是自信得觉得无需确认,这里务必得强迫自己形成习惯,在老板提出任务的时候,把任务的目的、以及你的框架性的理解和老板以最简练的方式再沟通一遍。 否则方向没对,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以下公式供参考:
对于完全不会的=表达态度+给一个“傻瓜做法”+反问求证
如:“好的,这部分我有些经验不足,我去问下同事XX有没有相关资料,或者之前咱有没有类似案例参考呀?”
对于会一点的=表达态度+给一个初步方案+反问求证
如:“收到,这部分我没那么熟悉,我的理解是围绕XXX目的,可以分出AAA, BBB,CCC三个部分,着重从XXX入手,是这样吗 ?”
对于完全会的+表达态度+给一个成熟方案框架+反问求证
如:“好的,我曾经有过类似经验,主要从AAA\BBB\CCC三个步骤,花XXX时间,达到XXX状态。您帮忙看看是不是这次有什么其他特别的要提出么 ?”
问题二&问题三
问题二和问题三,其实根本原因类似,就是思维不够清晰。一方面导致没有较快的临场反应,另一方面导致计划做的不完善。这里重点介绍下我自己总结出来的思维逻辑方法,我把它取名为“题型转换思维”,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历经过无数次考试洗礼的伙伴们,一定深有感触,从难度上来看,问答题>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考试会出判断题,但是你发现,现实世界出给到咱的的都是问答题为主。也许有杠精会说,没有啊,我们也经常面临选择题和判断题。是的,不过通常还会一个声音在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么选择,为什么这么判断。
今天提出的思维方式,即题型转换,也就是将现实中的问答题,转化为填空题,再将填空题转换为选择题,甚至是判断题。
记得7/8年前的样子,我们部门有安排一个现场大会,做过去年度的总结及新年度的规划。其中有一个讨论环节,当时领导提出一个问题,咱新技术越来越多,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把质量控制的更好。没人举手,领导随机喊了两人回答,第一位同事回答说要做早期介入,第二位同事顺着第一位同事的思路,说要做NUDD评估,DFX等。领导继续问,大家还有没有要补充的,我站起来说道,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个成熟的项目开发流程,且流程对应各阶段我们要做什么,都已经写得很清楚,其实只需要对照现有做法逐项来判断,该操作是否需要,该阶段是否需要补充其他操作即可,例如在概念阶段XXXXXXX, 策划阶段XXXXXXX, 3T阶段XXXXXXX, 量产阶段XXXXXXXX… 这一通输出完,领导不禁点头。
大家伙有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就是典型的将原本的问答题转化成了判断题,问题难度一下子就降低了八成。
怎么理解将问答题转化为填空题?
即将一个完全开放的问题给它模块化,我们只需要在模块里头去填空就好。这种思维的好处一是将问题简化,二是避免考虑的点遗漏。例如:我们常用的鱼骨图就是典型的该思维方式,我们把生产的问题从人、机、料、法、环、测六个角度去思考寻找根因,其实相当于就是把可能存在问题的几大模块都囊括到,让你按照拆分的模块来思考,降低难度。当你从根本上理解了这个底层的思维,就可以举一反三,以各种不同方式来拆解模块(或者说不同的填空题)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就例如这个生产的问题,是不是可以从设计、制程、检验的模块分类来考虑,或者从ISO9001里头的高阶架构模块来考虑。我刚才提到的经历过的新产品质量管控的问题,除了从开发流程的模块划分来看,是不是也可以从朱兰质量管控三部曲的模块来展开。
什么又是将填空题转化选择题或者判断题?
问答题转换为填空题后,也就是模块清楚后,怎么填充各模块里的内容呢?我们根据现有的经验或者能够搜集到的资料,在每个模块里,制定出详细的选择项甚至是判断项,问题就变得尤为简单了。举个例子,老板问这家供应商怎么样。咱是不是先把这个大的问题拆成几个模块,如技术、成本、交付、质量。设定每块总分为100分,每块设定5个分数档位,20分/40分/60分/80分/100分,并设定各模块的权重,然后为每项选择评分,最后用权重乘各模块所得评分,得出这家供应商的总分,从而来判断这家供应商的好坏。这是一个简单的从问答题转换到填空题,再转换到选择题的过程。
这个事情是不是就做完了呢,可以说是的,但是这么做依然没法回答大家的为什么,为什么技术给3分,怎么得出来的。于是我们按照这个逻辑继续往下拆,技术评分是不是又可以拆成多个子模块,每个细块给多少分,权重多少。当我们拆分到足够细致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为每个细块的评分设定准则,什么情况下给20分,什么情况下给80分,于是你就只需要按照实际情况参考准则做判断就好。于是这就成了最简单的判断题了,由于做判断题要容易的多,这个事情处理的错误率就极低,当这个思维框架和详细准则建立好后,任何人来做这个事情都能得到更正确的结果,你说老板是该表扬你呢,还是奖励你,还是提拔你呢 ?
其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也都可以运用该思维方式。前段时间,我老婆说要创业,想参考下我的意见。于是我们在白板上列上风险、收入、未来发展、个人成就感等几项(填空),设定好各项权重,简单设定好得分准则,把各项分数评出来(判断),乘权重得出总分,再和目前打工的状况做对比(判断),结论就出来了。
当然我们今天谈到的只是思维方式,其中怎么设定这些要填的空,怎么设定这些判断准则等都需要各自领域专业的知识,不能指望光靠清晰的思维就能把所有事情做好。思维是钢筋,专业知识是混凝土,只有在钢筋的穿插指引下,填充满混凝土,才能平地起高楼,冲上云霄。
文章到这里即将收尾,现在请回过头来看看文章前面请大家回忆的老板布置的印象比较深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是不是可以更好。希望给各位伙伴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