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质量的14年。。。
本人自2009年大学毕业以来一直从事质量工作。14年来,经历了“困惑与迷茫,激情与奋进,厚积与薄发”三个心路历程。
从最初的检验员到工程师到品质主管,到品质经理,共走过多家企业,这一路“摸爬滚打,披荆斩棘,收获颇丰”。每一段经历都显得那么“不可或缺”,似乎都是为“最后一站”而做准备。
困惑与迷茫 心路历程第一段
2009年毕业入职于一家生产玻璃胶和涂料的民营企业,职位是质检员,那会技术、QE、生产都可以使唤我,对他们来讲,我更像是一个跑腿的,在车间、检测室来回奔跑确认制程检测结果,在他们眼中,咱是个“让他们羡慕的管培生”,实际上好多技工都不正眼瞧咱们,他们认为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啥也不懂,只有他们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让我了解了品质部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检测来识别异常,然后进行围堵并通知技术部分析原因。但是很多时候迫于发货的压力,技术部门都会让步放行。当时的我很迷茫,有时甚至不知道品质部到底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既然都可以让步放行,那么还要质量干啥呢?带着对现状的“不满和不甘”,怀着对未来的“向往”,我启动了质量菜鸟锐变之旅。
激情与奋进 心路历程第二段
2012年收到一家新能源公司品质工程师岗的面试邀请,当时没有过多考虑,就欣然前往了,通过过五关斩六将,最后顺利通过面试,瞬时觉得自己很“牛逼和幸运”,我的未来不是梦。进入公司后发现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比较规范,分工明确,QA、QC、QE各司其职,心中窃喜终于可以施展拳脚,大干一场了。
刚入公司那会我记忆最深的是和部门经理的第一次交谈,他当时问我做质量最主要的职责是干什么,我不假思索的回答道:提高产品合格率,减少报废。经理听完后,嘴角微微一笑轻轻摇了摇头,回答我说:你说的不对,你想一下产品是你生产出来的吗,我们质量人最主要的职责是要帮助各部门识别隐患风险,降低犯错的概率,让每个人能够一次做对工作。听到这个答案,当时我一头雾水,也正是这一次谈话让我深刻的了解到了原来我对质量的理解太狭隘了,也是这一次谈话让我暗自庆幸我跟对了人。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跟着前辈们学习了解了如何进行SQM管理,如何计算质量成本凸显质量损失,如何进行小组内部QCC改善,如何进行FMEA识别,如何进行体系审核等等。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14年我主导举办QCC质量月改善活动。那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次组织这么大规模的活动,说实话当时是非常紧张的、很有压力的。但是从准备开始,到活动结束,始终可以感受到来自领导的信任、支持,这股力量很强大,让我感到无比鼓舞。至今记得,活动表彰大会当天,经理带着我们团队一起聚餐,这是史无前例的“殊荣和厚爱”。
时间转动到了2021年,俗话说的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新能源行业快速扩张的背景下,我有了走出去闯荡一番事业的抱负,紧接着就开启了成长下一站,成功应聘到质量经理的岗位。
厚积与薄发
刚入职没几天,我就被“赶鸭子上架”,参加了一个重要客户的新项目导入质量策划会议,从客户的言语强势、内部团队的应对疲软,瞬间我感觉到我接的这个差事“不简单”。
从那时起,我每天被各种客诉,各种开会以及各种内部异常问题充斥着,所有的事情压的我喘不过气来,每天都是充当救火队员。
那一刻,我深刻意识到,现在的公司发展太快,我不能使用原来的管理思路来应对现在的各类事务。为了不辜负公司对我、及我对自己的期望,我开始了深度的思考。我必须破局、我必须改变现状,否则继续这样下去只有死路一条。
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零缺陷管理思想,觉得里面的方法很适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公司高层写了一个质量改进方案,没想到高层很快同意了方案并让我牵头选择一条产线进行试点推行,虽然推动变革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有公司高层的重视,项目还是朝着预定的目标在前进。印象最深刻的是,通过实施部门工作责任化之后,原来“雷打不动的死鱼”,在绩效鞭策之下瞬间“一个个活蹦乱跳,满血复活”了。
随着项目的推进,自己发现个人的专业知识还是有所欠缺,为此我又重新学习了零缺陷管理和六西格玛管理,通过不断的学习充电,让我更加有勇气面对新的挑战。
直至今日,感谢过往所有给我鄙视、刁难、帮助、支持,机会、指导、信任的领导、同事及上下游合作伙伴,成长路上因为有你们而充满酸甜苦辣和激情挑战。为了做一个顶天立地的质量人,以后的日子我会更加努力。